以草食动物治草人类以草食动物防治杂草的历史虽已悠久,但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大面积推广应用还是本世纪的事.在以草食动物治草的事例中,最成功的要属以鱼治草.因为以鱼治草,可治草与产鱼兼得,且操作方便,成本低.据研究,许多食草的鱼类在一昼夜内可食下相当于其自身体重的水生杂草,利用鱼类的偏食性,还可在稻田放养鱼类,选择性地防治稻田杂草.1948年起,前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开始利用从中国引入的胖头鱼(Aristichtthgsnobilis)防治池塘中的喜旱莲子菜、满江红、水马齿、金鱼藻、埃格草、荸荠属、石梓、沼菊等水生杂草;1970年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等国则开始从中国引进草鱼和白鲢防治蜈蚣草、飘拂草、水甜茅属、黑藻、慈姑、眼子菜等;我国近年来利用鱼、蟹防治稻田杂草等,均获得了成功;利用其它鱼类治草,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国际上以菌治草最早取得成功的实例,是1963年我国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刘志海等利用盘长孢状毛盘孢菟丝子变型防治菟丝子,后来该菌被制成微生物制剂,取名“鲁保l号”,于大豆菟丝子发生初期,每亩施用600—1.O00g,对大豆菟丝子的防效达90%以上.1972年和1975年,澳大利亚和美国利用从欧洲引入的灯心草粉苞苣锈菌(pucciniachondrillina),控制当地麦田及草地上的一种起源于欧洲的新根多年生杂草灯心草粉苞苣(Chondrillajuncea)宣告成功,以每公顷2g的剂量将该菌的孢子粉撤布到长有灯心草粉苞苣的地中,2年后该锈菌的群体就可发展到足以控制灯心草粉苞苣危害的群体水平,通过侵染危害该草的花和果实,使该草开花、结实数量减少,种子活力下降,传染危害受阻,从而逐渐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