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原郊外37岁的乡居举人刘大鹏在日记里写道:“有人从省来信:军务吃紧”,……终于在1895年1月20日,他知道了调兵是因为“倭寇入辽东界,官军屡打败战,劲军甚少”,但是这一消息准确究竟与否还没有把握。
……1897年刘大鹏自以为他读到了“时务书”,可是他眼中的时务书仅仅是“御纂七经共十六套。御批通鉴辑览两大套,皇朝经世文编四套……尽管他在1895年、1898年曾经两次到京参加过会试,可是前后几年的日记里他只字未提“维新”、“变政”一类的字样,甚至连康梁的字样也没有。
——摘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日本蕞尔三岛,土地人民不能当中国之十一。近者其皇睦仁与其相三条实美改纪其政,国日富强,乃能灭我琉球,割我辽台。以土之大,不更化则削弱如此;以日之小,能更化则骤强如彼,岂非明效大验哉?
——摘自《康有为全集·上清帝第四书》
材料三 年三四十以后,即愤中国之不振,四十后中东事(注:即指材料一中“倭寇入辽东”一事)已,益愤而叹国人之无常识也。由教育之不革新,政府谋新矣而不当,欲自为之而无力,反复推究,当自兴实业始。
——摘自《张謇全集》第3卷
(1)材料一中“倭寇入辽东界……”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指出该事件如何影响康有为对日本的看法?
(2)因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三人分别做出了怎样的抉择?概述康有为和张謇做出上述抉择的共同意图。
(3)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刘大鹏与康有为、张謇两人的抉择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
(4)结合相关史实,评价以康有为、张謇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在近代中国所起的作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