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假借与通假有什么不同?试举例说明.
更新时间: 2025-08-31 06:21:55
1人问答
问题描述:

假借与通假有什么不同?试举例说明.

陈法萍回答:
  古字通假现象是指文言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一种是音同或音近而意义也相通的两个字,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如,“县”通“悬”,“责”通“债”,“反”通“返”,“知”通“智”.   另一种是借用音同或音近但意义毫不相干的字来替代某个语音或字,这种情况叫做假借.假借字又有两种情况.   (1)“本无其字”的假借.如:古代原只有第二人称代词的读音而没有字,于是借一些读音与第二人称代词读音相通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样就不需另造新字了.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中的“女”是假借字.   (2)“本有其字”的假借.文字中已有某字,可是写的人偏不用,而借用一个与这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而这两个字的字形不一定有联系,意义也没有什么关系.简言之,即“形异义异而音不异”.如,“君子生非异也”(《劝学》)中的“生”通“性”;“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中的“得”通“德”.这一类字又称为通借字.
最新更新
保卡通(baokato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保卡通 baokatong.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