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形势图(前361)
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合称)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燕、齐、楚、秦、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七雄的形成
春秋末年,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秦国、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陈成子陈恒(亦称田恒)杀齐简公,专擅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势衰.公元前333年,为楚所败.
初起阶段
战国中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三晋联盟中由于赵国不满魏国的压制,三晋同盟瓦解,兵戎相见,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魏国,魏四面受敌,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赵、韩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因有赵国作为屏障,亦得以保全.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齐、秦成为东、西两大强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败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新兴诸侯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东西两大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激烈对抗期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将白起惨败赵军(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
战国的尾声
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编辑本段历史阶段
战国时期的254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魏国独霸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庞涓被生擒,齐军获得全胜.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战”.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增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被杀.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
齐秦争强
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这时,东方的齐国与秦国旗鼓相当,双方在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又进行着所谓“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合纵”就是指弱国联合起来,阻止强国进行兼并.“连横”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实际上“合纵”和“连横”都是争取暂时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进一步兼并土地,扩张领土.齐秦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楚国的国力开始很弱.
合纵连横
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国势富强,一举打败了魏国并出兵伐秦.自楚悼王至楚威王.楚国国力颇强,大有与秦、齐成争霸之势.楚威王死后,楚国渐渐衰落.楚怀王在位时,秦国派张仪入楚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国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为代价.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结果吃了败仗,楚兵被杀80000人,楚将屈匄被俘,汉中地方被秦国占去.楚怀王又调动所有兵力与秦军战于蓝田.魏国乘楚国空虚,袭击楚国.齐国却不支援楚国.楚国吃了大亏,从此一蹶不振.这时,齐秦斗争趋于白热化.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96年,齐、魏、韩等三国联军攻入函谷关.秦国被迫退还夺去韩、魏的一些地方,五国才退了兵.齐国成为关东各国的盟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