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简介
立春:在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中国习惯把它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
雨水:在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此时农村开始备耕生产.
惊蛰: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为惊蛰."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北方进入惊蛰,春耕大忙便开始了.
春分: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径0°时为春分.这时阳光直照赤道,南北半球得阳光平均,所以昼夜几乎等长.
清明: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及大部地区的气温开始升高,雨量增多,春暖花开,天空清澈明朗,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另流行扫墓活动.
谷雨:在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雨生百谷"道出了谷雨节气的由来.谷雨是北方春作物播种、出苗的季节.
立夏:中国习惯把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一般在公历5月6日前后
小满: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为小满.顾名思义,小满是指夏收作物子粒将要饱满成熟的意思.小满后,北方各地的小麦就要熟了,而黄淮流域的冬小麦将开镰收割.
芒种:芒种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季节,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
夏至:每年6月21日前后为夏至.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同时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小暑:在每年公历7月7日左右.一般小暑后就要数伏(伏指初伏、中伏和末伏.它是从夏至后第三庚开始的),所以小暑标志着一年最炎热的季节就要到来了.
大暑:在公历7月23日前后.顾名思义,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立秋:在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中国习惯上把这一天作为秋季开始.
处暑: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是反映气温由热向冷变化的节气.
白露:在每年9月8日前后,白露指气温降低,并出现露水.
秋分:在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秋分秋分,日夜平分".此时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寒露: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寒露一到,华北地区便开始进入深秋,原野一片金黄,是秋游的好时节;而东北地区则呈初冬景象,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却仍郁郁葱葱.
霜降: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霜降表示气候渐渐寒冷,北方地区已出现降霜或开始有霜.
立冬: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为立冬.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它表示已经到了开始下雪的季节.此时,东北、内蒙古、华北北部地区气候寒冷.
大雪: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一交大雪,黄河流域的冬小麦进入了休眠期.
冬至:每年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这天昼最短,夜最长.冬至过后便是"数九"了.
小寒:在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这时正值"三九"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在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大寒为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节气与公历(阳历)有着密切关系.我国民间流行有"节气歌"一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