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
从清朝至民国年间,福州男性穿着多为长袍、长衫.长袍上自肩部、下至足跗.开襟于右,前幅与后幅缀以纽扣.前内有小幅布,中缝一小袋,叫暗袋,可藏少量物品.作为外衣的长衫,是中老年男性的便服,常换常洗,多以棉布制作.其色常见的有蓝、灰和月白.有身份的人夏天多穿麻织或绸织的长衫.短衫则指女性的外衣,套在袄的上面的称为袄轮.长衫以朴素大方为上,短衫则以新颖绚丽为佳.
马褂,是男性的短外衣,套在长袍或长衫外面,有领,对襟齐腰,缀以纽扣5粒.马褂不用布料而多以团花青缀制面.后来在左襟侧处缝一小袋,以藏挂表,叫做表袋.另一种可代马褂的“甲仔”,又叫背褡、背心.它是无袖的短衣,套在长袍或长衫外面,故有马甲之称.抗日战争以后,穿长袍、长衫的日渐减少,长衫马褂的更少.孙中山创造的中山衣则取而代之,并广泛流行.
中年以上的官宦豪绅,寒冬出门穿长袍之外,还披一外衣,其长自肩及膝后,无领,无袖,以带系之于颈,此即“披风”,亦叫“斗篷”.清代至民国,城乡劳动者不论男女多穿对襟及膝的短衫、短袄.衫则单衣,袄则是两重以上缝制的,有夹袄、棉袄、皮袄,按时令而更换.男袄所用的料子多为棉织品,女袄则多用丝织品.旧时妇女的礼服是袄与裙,合称裙袄.女子结婚时,要穿大红色的蟒裙蟒袄,嫁妆中要办一套内衣,叫做紧身袄裤.过去妇女,以青裙为便服,红裙为礼服,白裙为丧服.逢年过节,或家中有喜庆,或参加亲友的宴会,都要穿红裙,年老依然.丈夫死后,终身就不再穿红裙,再醮的妇女,也不得穿红裙.孀妇要到儿女长大自立以后,可穿绿色或浅绿色的绣花裙.一般的裙,长可及胫,多以丝织品制成,或刺绣彩色的图案.以折迭多者为尚,即所谓百褶裙.农村妇女,在田野劳动时,都穿着红布裙,以示有福.民国以后,穿裙者渐少.但男女从事劳作时,则以布作巾,围在襟前,以防污衣裤,叫做围身裙.清代,中上层妇女盛行穿旗袍,身着上下连属的衣服,形如长袍.至民国时,旗袍款式时有改变,有高领的,有矮领的,有硬领的;长有曳于地的,有至于胫的,有短仅过膝的,甚至有不及膝的;有长袖的,半袖的,有无袖如背心的.50~70年代,旗袍几乎绝迹.80年代后又流行起来,其式样趋于洋化.
男女的下衣谓裤.有长裤、短裤、外裤、内裤.旧式的裤,都没有袋子.上端统称裤,也叫裤头,多用高约半尺左右的白布缝接裤.着裤时另用一条带子把裤头绑在腰部,叫裤头带.脚管,无前后幅之分,左右亦可通用.裤裙俗叫裤斗,一般是合缝的,两裤管联成一体,叫密斗仔.
民国中期,公务员和中高级知识分子,盛行穿中山衣与西装;中学男生穿黄色和黑色学生服,女生穿蓝衫青裙;青年农民时兴对襟便服,颜色以青、灰、白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公职人员中,男性盛行中山装,女性盛行列宁衣.冬天则穿列宁式短棉袄,颜色多是灰色或浅蓝色.1954年提倡学习苏联,讲究穿着,青年妇女穿花连衣裙(称“布拉吉”),农村中青年农民仍着对襟平装,出门做客或办事时方穿中山装;妇女则时兴用“一九蓝”、“洋花布”做的大襟短衣.
民风民俗的作文
-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调查情况:关于春节来历的传说有很多,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以万年的故事较为普及.我就选择这个故事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个故事的梗概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砍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一天,万年上山砍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困.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就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拜见天子.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