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黑洞都是由恒星演变来的,8→10M⊙以上的恒星最终将通过星核的引力塌缩而变成中子星或黑洞,而根据广义相对论,恒星的半径越小,它对周围的时空弯曲作用就越大,朝某些角度发出的光就将沿弯曲空间返回恒星表面。等恒星的半径小到一特定值(天文学上叫“史瓦西半径”)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被捕获了。到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
史瓦西半径r=Gm/c^2=m×7.4240462340121636268383978814519E-28
当中,
G代表万有引力常数,即6.6724E-11Nm^2kg^(-2);
m代表天体质量;
c^2;代表光速的平方值,即(2.99792458E8)^2;=8.9875517873681764E16(m/s)^2。
形成黑洞的恒星体积V=4(Pi*R^3)/3
因为8→10M⊙以上的恒星才可能形成黑洞,所以恒星至少质量要8M⊙,M⊙代表太阳质量.
所以呢,嘻嘻,最小密度p=m/v=2.2116065E21856kg/m
p(密度)=m(质量)/v(体积)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F(引力)=G(引力常数)MM(两个有质量的物体的乘积)/R(两个物体的距离)^2
黑洞引力的大小,主要由黑洞质量起决定,而质量与该黑洞的密度和体积有直接的联系.
因此,不能只用密度的大小作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