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你的命题,我觉得,你辩题应该不是“丑小鸭被鸡妈妈赶走才变成白天鹅”吧.
因为,这一点基本无解,事实上,不管有没有被赶走,不管丑小鸭有没有努力,从他出生那一刻,基因就决定了它是白天鹅,不会是鸭子.所以,“丑小鸭被鸡妈妈赶走才变成白天鹅”的因果关系是不确定的,而出生决定是天鹅的因果关系是确定.你想在这里有突破口非常难,与一个既定事实辩论,即使占优给评委给观众的感觉也是非常勉强非常强词夺理.
因此,建议你不要钻牛角尖.但凡童话故事、预言的辩论,你若是正方的话,一般不正面与反方硬碰硬去打客观事实,而更多从童话想表达的故事、预言想阐明的寓意出发去主打精神.
首先,我们客观分析一下这个童话故事.
丑小鸭历经千辛万苦、重重磨难之后变成了白天鹅.是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命运其实没有轨迹,关键在于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要学会把它们踩在脚下,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梦想,只要他们学会树立生活目标,在自信、拼搏中,他们会真正的认识到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也可以像丑小鸭一样实现心中的梦想,人只要有了梦想,那么,困难也不再是困难了.比喻不被关注的小孩子或年轻人,有时也指刚刚出现、不为人注意的事物.
自身写照
作者在丑小鸭这一形象中融入了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可以说是他本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写照.安徒生一生境遇坎坷.他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教育,但却心高气傲,认为自己本应是一个“白天鹅”一样的“高等动物”.他最初想做一名芭蕾舞演员,后来又想当一名歌剧演员,但都没能实现.他开始从事创作,但因出身贫贱而不断遭到别人的嘲笑排挤.但是他毫不气馁,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童话大师.正是由于这种深厚的生活体验,丑小鸭的形象才塑造得生动感人.这正应验了作者本人的话:“生活本身就是童话.”
不懈追求
丑小鸭离家出走是被迫的,因为不仅周围的人不喜欢他,就连他的兄弟姐妹也欺负他.他在野鸭群中受排挤,又目睹了雁被猎人打死的悲惨场面,最后死里逃生.在农家小屋,他虽然也受嘲弄,也被人看不起,但已经有了一个可以生存的“温暖的屋子”,“有了一些朋友”,他应该满足了.但是他偏不,他不愿意享受这种“安逸”,他要到更广大的世界里去.于是他走了,他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了,他见到那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美丽的天鹅了.后来,严冬到了,他虽然几乎被冻死,但当他仰慕的天鹅飞回来时,他不顾一切地朝他们飞去.于是,他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了.试想,在已经有了相对安逸的生活以后,他如果不思进取,不再追求,他怎么能得到最终的幸福生活呢?
总评
“人各有志”,这是过去一些旧小说之类的文章中常见到的一句话,最初它大概是出自旧小说中某些英雄人物之口.它曾被广泛引用,因而流传甚广.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这句话不再在一般文字中出现了.可能人们觉得它多少带点“封建”或“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而与当时被革命浪潮所激起的时代精神不相称,于是把它舍弃了.事实上,如果把“志”这个字作广义的理解,它倒不一定为时代的精神所“局限”,也不一定具有想要“出人头地”的意思.个人的兴趣和对某种理想的追求,也可以说是“志”.根据这个意义,它就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了.人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他活着并非单是为了吃饭、维持生命和享受人生,他还有理想——这也可以解释为广义的“志”.
这样解释“志”就联系到本文的主题了.“丑小鸭”原是世界知名的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同名童话中的主人公,这位作为主人公的天鹅幼鸟被其他动物视为丑得出奇,因而处处受到歧视.安徒生用同情的笔触和诗一般的语言,把“丑小鸭”的遭遇写得生动感人,因而成为闻名世界的一个名篇,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事实上,这篇故事就是“言志”的作品.安徒生通过它象征性地描绘了他自己少年时代所经历的坎坷和难以想像的困难,以及他如何在这种逆境中奋斗不懈去实现他的“志”——将天赋的高贵表现出来.
因而这篇作品也就一直被认为是安徒生的自我写照——一篇自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