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古代的歌辞,有以饮酒放歌为言的,有以濡首荒志为戒的.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要点有两个:
首先要看到“钟鼓”两句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是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黑暗现象在诗人心灵中的折光反映.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因而又写道:“但愿长醉不复醒.”
其次,“古来”二句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古来圣贤”,至高至大莫若孔子、孟子,他们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辛苦备至,可有谁听他们呢?真是“寂寞”得很!诗人看穿了这一点,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决心逃于酒乡,所以接着就说:“唯有饮者留其名.”
这首诗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
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他又想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他崇拜曹植,赞扬他“斗酒十千恣欢谑”的做法,也证明了他这个思想矛盾的存在.
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有关资料:
李白和岑勋、元丹丘的友谊
岑勋生平不详.李白在《送岑征君归鸣皋山》诗中称他是“相门子”,但文献上没有记载.李白的同代人岑参有“吾门三相”之说,这里或许是诗人有意附会以抬高他的身价.后来隐居鸣皋山.《河南通志》说此山在嵩县东北50里.
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李白和他的交往很深,在《李太白全集》中写给他的诗多达11首.从“畴昔在嵩阳,同衾卧羲皇”(《闻丹丘子营石门幽居》)来看,两人曾共同隐居过一段时间.嵩阳,即嵩山之阳,这正是元丹丘的主要隐居地.从李白诗中可以看出,他又常到别处去隐居或修炼.例如,“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说明他在西岳华山修炼过;从“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可以看出他还到过四川.
李、岑、元三人相聚饮酒之事,在《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诗中有生动的记载.全诗如下:
黄鹤东南来,寄书写心曲.倚松开其缄,忆我肠断续.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宵.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蹇余未相知,茫茫绿云垂.俄然素书及,解此长渴饥.策马望山月,途穷造墀.喜兹一会面,若睹琼树枝.忆君我远来,我欢方速至.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我情既不浅,君意方亦深.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且向山客笑,与君论素心.
《将进酒》很可能就是这次酒宴上的祝酒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