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有一天,国子监祭酒(国子监为国家最高学府,祭酒相当于今太学校长>王懿荣患疟疾,请医生来看病,医生为他开的处方中有泷骨”药一味.王懿荣待抓药的人回来后,拿起龙骨观看,忽然发现“龙骨”上面有一些刀刻的痕迹,再仔细观察,这些刀痕绘形意味浓厚,但又不是图画.经过初步思索、分析,他认为这些痕迹,可能是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字.王懿荣是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的专家,他马上派人去药店的“龙骨”全部买回来经过细心研究,终于发现这些“龙骨”全是些龟申和兽甲,甲骨上的文字是在原始图案和符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而这些文字大多为“卜辞椭是商朝奴隶主贵族向他们的祖先或鬼神占卜或祭祀的记录.后人把这些文字称之为“甲骨文吧申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
这些申骨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它们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的“殷墟",殷墟是商朝都城所在地,早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就被当地农民所发现.农民以为是“龙骨沱可以治病,便卖到药店.当时,王懿荣曾以每字二两银子的高价搜求甲骨文,甲骨文便为世人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