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写于香港的长篇小说,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
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