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朱熹,字元晦。少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在书额题字写道:“不若是,非人也。”……商品经济的大发展酝酿着理论形态的转型,传统儒学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客观上要求儒学更多地关注现实,……朱熹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31岁时正式拜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
朱熹认为只有去发现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了“遇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
1182年,朱熹将《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与纪录孔子言行的《论语》、纪录孟轲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元朝迄至明清,《四书》遂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
1200年,朱熹足疾病情恶化,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摘编自《宋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理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朱熹理学思想的影响。